东西问丨汪震:我国悬棺葬俗何故播及东南亚?

发表时间:2023-10-11 13:16:45 来源:米乐体育app下载

首页 > 企业资讯 > 新闻中心 > 东西问丨汪震:我国悬棺葬俗何故播及东南亚?

  我国古代祖先在临江面海、依山傍水的山崖峭壁,将殓尸棺木高置于崖壁、窟窿或裂隙处,这便是悬棺葬。悬棺葬俗广泛散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区域,在东南亚乃至太平洋群岛亦有较多散布。

  这是一种怎样的葬俗?何故播及东南亚乃至太平洋群岛?福建博物院研讨馆员汪震日前承受中新社“东西问”专访,深化解读。

  汪震:悬棺葬是我国陈旧先民们的一种一起葬俗,最早盛行于南边古越人所居地域。广义的悬棺葬,依据其详细类型,也被称为崖棺葬、崖洞葬等。其主要特征是将船棺、木棺、陶瓷瓮等葬具放在江河岸边的山崖上。有的依托人为打桩支撑,有的放在山崖间的缝隙处,有的则置于天然或人工开凿的崖洞内;既有一次葬,也有二次葬。

  悬棺葬散布规模除福建、江西、浙江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台湾等我国各地外,还向海外传达,现在在越南北部、泰国东北部、加里曼丹岛、菲律宾群岛、琉球群岛、太平洋的美拉尼西亚与波利尼西亚群岛等均有发现类似遗存。其盛行时代从商周开端,直至明清西南区域如苗族、布依族等的聚居地仍有发现。

  在面对江河或朝向大海的山地,古代祖先挑选高处作为身后归处,除了防止野兽侵袭和人为损坏、以及运用窟窿遮盖风雨的有用考虑外,还与前期的魂灵思维有关。在他们看来,人身后并非形神俱灭,而是有灵魂的,能够“升天”,而“山”是“升天”的必经之路。因而,他们不吝消耗很多人力物力,把骸骨葬在巍立云端的山崖峭壁之上,以符合“升天”的期盼。

  中新社记者:在我国福建的国际天然与文明遗产地武夷山,能够正常的看到山崖峭壁上的船棺。为何说武夷山是悬棺葬俗的发源地?作为国际遗产的组成部分,武夷山船棺有何文明价值?

  汪震:坐落福建北部山区的武夷山,以碧波丹山、奇峰异石著称。坐竹筏顺九曲溪而下,数百丈高的山崖峭壁上,有多处奥秘窟窿和船棺。

  有关武夷山船棺的最早记载,始于南朝。南朝佚书《建安记》曾叙说顾野王到过闽北区域,谓“建安有武夷山,溪中有仙人葬处”“谓之地仙之宅,半岩有悬棺数千”。闻名理学家朱熹云:“今崇安有山名武夷,相传即神所宅。峰峦岩壑,秀拔奇伟,清溪九曲,流出其间。两崖绝壁,人迹所不处处,往往有枯杈插石罅间,以庋舟船棺柩之属。柩中遗骸,外列陶器,尚皆未坏。”

  从现在已发现的该类葬俗来看,武夷山脉邻近发现的悬棺葬时代都比较早,其间又以武夷山市从白岩和观音岩上取下的船形木棺时代最早。这两具船棺均以楠木刳成,经碳十四测定,其时代分别为3445±150年及3370±80年。结合棺内丝棉织物及邻近出土的陶片等进行类型比对,这两具船棺的时代大致锁定在商末至西周中晚期。

  现在,武夷山景区西北部莲花峰白岩崖洞取下的船棺收藏于福建博物院,长约489厘米,宽约55厘米,高约73厘米。1973年,福建省博物馆组成船棺考古队,在当地政府部门支撑帮忙下,选用人力绞车升空的办法,将考古队员送入距谷底51米的崖洞内,成功将船棺完好取出并吊装落地。

  船棺全体呈船形,底部似梭形,由上下两部分套合。这种船棺表现其时居民水行山处、存亡不离舟楫的日子形状。经体质人类学家对遗骨的判定,船棺主人为一名55岁到60岁的男性,身高约1.65米,属海洋蒙古人种类型。

  在白岩船棺内,考古人员还发现一件龟形木盘,被放置在死者胸前。龟为水中常见生物,因其长命往往被赋予长生祥瑞之意,也标明了其时人们对前往幽冥国际的某种寄予。

  武夷山市作为国际文明与天然双遗产所在地,文明内在丰厚长远。武夷山市所在的闽北区域,考古开掘的史前遗址很多。武夷悬棺的发现,可证明早在数千年前就有一支古越人在此日子,他们活泼于闽赣浙三省接壤区域,发明了归于自己的文明,极大推进了东南区域迈入文明的进程。

  船棺内出土四种纺织品残留物,分别为、苎麻、蚕丝和棉布。那一小块不起眼的青灰色棉布,价值极端宝贵,是其时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棉布。《禹贡》所记载的东南区域进贡的特产“吉贝”,即为棉织品。考古发现印证了福建区域悠长的丝棉纺织史。

  中新社记者:在古代,没有现代先进机械设备,用何种办法将悬棺放置到数十米乃至数百米高的山崖窟窿中?

  汪震:沉重的悬棺怎么放置到险恶的山崖峭壁之上,一直是这种特别葬俗的难解疑团之一。三千多年前,生产力水平低下,要把那样硕大粗笨的棺木放置到山崖绝壁的腰峰间,便是在今日,也绝非易事。

  学术界曾有几种估测,包含其时水位较高能够直接将船棺放于窟窿间,搭土台、木架、栈道等抵达洞口进行安放等。但这些揣度在归纳各式各样的要素研讨后,都因为或许性较低而逐步被否定。

  现在,学界以为最或许的办法是选用原始的吊装技能,将悬棺提升到必定高度进行安放。而武夷山白岩船棺上,也确曾发现绳子绑缚的痕迹。江西有关部门还曾实地做过试验进行验证。

  鉴于其时较低的生产力水平,尚无齿轮这样的东西,要吊装沉重的船棺到极高的方位也好不容易。古人详细怎么操作、运用何种东西和手法,都要进一步累积依据才干得出结论。但无疑,其时先民们所具有的量体裁衣的才智是今人很难来幻想的。

  汪震:在史前人类搬迁的研讨中,南岛语族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性课题。有研讨以为,早在距今6000年前,东南滨海区域的人群就开端向包含台湾岛在内的滨海岛屿分散;在距今5000年到4000年左右,又逐步向东南亚及太平洋诸岛分散;这种趋势连续到了青铜和铁器时代。

  在汉代从前,我国南边广阔区域为百越所居之地。跟着王朝的更迭和华夏形势的改变,越人除很大一部分融入华夏系统外,也有一些族群向更远的南边及海上搬迁。他们挑选与自己生存环境类似的当地久居,也将包含丧葬方法在内的文明风俗保留了下来。

  2010年,波利尼西亚南岛语族后人从前建议过一次“寻根之旅”。他们驾着仿古的独木舟,仅凭观测星空、洋流等进行导航,通过四个月抵达福州。这次斗胆的测验,也证明了前期海洋迁徙的可行性。

  中新社记者:当下,应怎么加强悬棺葬俗的研讨和传达,促进文明沟通互鉴,并藉此桥梁枢纽亲近我国与东南亚的沟通协作?

  汪震:现在,我国的悬棺葬材料日益丰厚,研讨也愈加深化广泛。归纳包含科技考古在内的各学科力气,进行更细化的研讨,才干更好地厘清古文明的开展头绪,关于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也有重要意义。一起,加强悬棺葬课题的国际协作,也能推进前期人类搬迁和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研讨。

  陈旧的“海上丝绸之路”是中华文明向外传达的重要桥梁,也是衔接人类命运一起体的精力枢纽。这种亲近联络并非随便而来,而是源于史前时期人类就开端面向海洋的不断探究。正是对海洋的探究认知,推进了造船术和帆海术的前进,进而为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开展奠定根底。“海上丝绸之路”不光是互通有无的商贸之路,更是文明传达和交融之路。

  东南亚、南亚区域不光广布很多侨民,与我国有斩不断的血脉联络,更在文明上互相相亲。在明代,郑和下西洋曾在这儿留下深入痕迹,三保庙、妈祖庙等至今在东南亚区域遭到祭奠。而我国也曾从东南亚引入包含番薯在内的重要农作物。这种互学互鉴,令互相获益,也成为人类建造一起精力家园的模范。(完)

  汪震,福建博物院研讨馆员,结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,长时间从事陈设及文博研讨工作,为《福建古代文明之光》《丝路帆远——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》等主创人员之一。

  违法和不良信息告发电话: 告发邮箱: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总机:86-10-87826688

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20 米乐体育app下载 备案号:辽ICP备12014033号